第三十一章 江东(2 / 2)

绍宋 榴弹怕水 3908 字 20天前

“没办法啊”张九成喟然以对。“官家如日居天,偏偏又不按时序行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当然心忧不变”

大慧和尚捏着念珠冷笑以对“放屁”

张九成怔了怔,也随之而笑“确实放屁,其实官家此举其实并不出人意料,这些年他本就是这般不依时序章法做事只是往年离得远,如今难得挨得近了,所以才会心乱如麻。”

“投子下绳床,今朝为举扬。驴前马后汉,切忌乱承当。”大慧和尚再度胡乱扯淡。

“我不是乱承当,而是终究心不甘。”张九成正色以对。“官家明明是个中兴的样子,却始终不愿受道学”

“官家也不愿受剃度,我却如何没有心不甘”大慧和尚愈再度冷笑。

“你家佛学,素来没有成过正果的。”张九成无语至极。

“你家道学,便曾成过正经显学”大慧和尚愈发冷笑。“未曾得,何曾失未曾失,何来不甘”

张九成一时沉默。

且说,张九成今年约莫四旬,正是一个士人从政的黄金年龄,但他却从未出仕。

之前当然是因为个人学术追求,外加对蔡京那些人的鄙夷,之后却是因为朝廷改立原学,摒弃道学的缘故。没错,这位东南本地出身的无垢先生,正是道学宗师杨时的弟子,也是道学南下的重要接应人物,算是道学中正统洛学的嫡传。

不过有一说一,张九成其实不算是纯正的道学子弟,他本身也受佛学影响极大,而且对数学非常有研究。

但不管如何了,这位无垢先生当着自己至交大慧和尚的面,却是不至于隐藏心思的。他们俩打这些机锋,换成人话简单至极无外乎是张无垢闻得官家来东南,知道机会难得,想以东南名士的身份,再度出面劝谏官家接受道学。

然而,即便是张九成自己都明白,那位官家十之八九是不会接受的。

唯独他老师杨时已经被公开拒绝过一次,几个同门子弟也都被公开拒绝,如果不趁着赵官家来与东南和解的机会利用自己东南本地名士的身份再试一次,怕是以后道学的机会更加渺茫。

所以,不得不去。

但是,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攒出来的勇气,却因为赵官家忽然止步,弄得他心乱如麻,气势也渐渐衰弱了下来。

转回眼前,大慧和尚见到自己好友闷声不吭,却是收起冷笑,拍着膝盖哼唱以对“新岁击新鼓,曾施新法雨。万物尽从新,一一就规矩。普贤大士欣欢,乘时打开门户。放出白象王,遍地无寻处。唯有这个,不属故新。等闲开口,吞却法身。千年桃核里,原是旧时仁。”

大慧和尚的话头禅没那么精妙,基本上还是废话里带着一点比喻的意思,张九成瞬间便醒悟对方的意思,却又重重摇头“我这是为道,不是为名利,更不是为党争”

大慧和尚彻底摇头“你自清白,你同门难道个个清白你同门清白,你也不清白”

“我如何不清白”张九成终于被老友激怒了。

“你说来说去,难道不还是在不满南方乡土赋税之重”大慧和尚正色以对。

“这难道是私心”张九成听得气急。“南方百姓赋税不重”

“北方人皆死了,却是不用赋税的。”大慧和尚双手合十。“你未曾见过北方兵祸,我却是个靖康中从北方逃过来的”

张九成一时失语。

而大慧和尚这一次却没有就此罢休的意思,而是继续追击“你该虑的,其实是南方百姓的赋税有没有被私人截用你虽没去过汴梁,却该信得过你那些同门和其他那些官吏,官家清苦,五年桑树,难道人人都在为官家遮掩吗”

“我信得过天子,却信不过那些兵将。”张九成也毫不犹豫。“千年桃核里,原是旧时仁贪渎如张俊,天下闻名粗鲁如韩世忠西军当年平方腊,在东南为祸胜过方腊,韩世忠不在其中吗如何转身便成了名臣大将了江南民脂民膏,真要是君父用了,也胜过全都给那些西军将佐”

“若是如此,更该从速。”大慧和尚勉力而对。

“从速便是从险,若是败了如何”张九成丝毫不惧。“你真要与我争下去吗”

大慧和尚闭口不语。

张九成见状,也觉得无趣,却是就此停了早就不知道爆发了多少次的争端,拂袖而走。

而老友既走,大慧和尚也是无奈,便起身相送,二人直到寺前路口方才分开,而大慧和尚眼见着老友沉闷而走,却是又忍不住张口念了个偈子。

正所谓

“何似一,莫妄想。

直饶透出古今,也是猢狲伎俩。”

转过身来,回到院中,却又有遇到本寺主持来见,原来主持看大慧和尚是个东京来的,估计在官家面前更会念经,所以便想让他学着大宁寺那般做法,等官家到了东南,也去寻个皇家善缘。

大慧和尚在人家径山寺挂单了六七年,吃人嘴短,如何能拒便一口应下。

不过,等到主持欢欢喜喜的走了,他又忍不住念起了顺口溜。

正所谓

“拆去东篱,补起西壁。

径山门下,人无准的。

有准的,谁委悉

僧堂觑破香积厨,鸱吻咬杀佛殿脊。”

而等到晚间,这大和尚回忆起自家今日经历,又将这些顺口溜写进集子,准备圆寂前出版出来,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过,且不提好好一个和尚整日不念经,只拿顺口溜参禅,又过了几日,另一边,赵官家在扬州拖了许多天,拖到大宁寺都开始怀疑官家是想让他们寺庙负责养活这三千多军士的时候,却是忽然动了。

没错,正所谓无边落木萧萧下,京口瓜洲一水间,滚滚长江东逝水,秋风又过江南岸赵官家终于在九月十五这天渡过了长江,抵达了他忠诚的江南大地。

但是,这位素来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官家依然没有去杭州见吕颐浩吕相公,而是过江宁府向西,去了太平州今当涂芜湖一带。

有些意料之外的意思,但却在情理之中。

毕竟,眼下知太平州的不是别人,乃是昔日建炎初年的公相,李纲李伯纪。

非只如此,仪仗抵达太平州时,前来迎接的却不只是李纲一人,居然还有本应随驾的御前班直统制杨沂中,翰林学士范宗尹、吕本中,阁门祗候仁保忠,起居舍人虞允文,中书舍人梅栎,秘书郎宗颍。

众人全都便装持金牌而来,然后直接参拜,同时各自奉上了一本厚厚的册子。

“官家是在疑老臣吗”

李纲见到这些陡然出现的御前近臣,一时惊怒交加。

“朕若是疑李公,何须让人来查”相隔数年,面对气势不减的李纲,赵玖却没了当日的木偶形状,而是将手中那本名为水阳镇秋税调查、满是表格的文书直接合上,从容相对。

李纲一时怔住,旋即默然,继而黯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