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的目光,很快落到了有关检举他篡改正德皇帝病情的奏疏上。</p>
若说别的都是对他施政的攻击,而这一份,则让他非常慎重,因为这涉及到欺君罔上,甚至害死先帝的滔天大罪。</p>
「这一份是怎么回事?为何不见原件?」</p>
杨廷和看了上面的检举,觉得非与他亲近之人不可能知晓,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的吴杰和薛己二人将他举报的。</p>
吴杰被下狱后,重获自由身,在永平府坐堂问诊,再不过问朝事。</p>
薛己仍旧在太医院供职。</p>
孙交拿过来看过后,眯眼沉思了一下,随后摇摇头:「老夫不知情。」</p>
非常明显,杨廷和如今在朝混得之所以不错,全靠跟张太后形成了一种似有似无的联盟,张太后背后倚仗的人也是杨廷和,让小皇帝做事有所收敛,因为二人既能联合拥立朱四,也可以把朱四给废了。</p>
但若是这份东西揭发出来,那杨廷和跟张太后之间的同盟关系将荡然无存。</p>
要是你杨廷和为了所谓的朝局,把哀家唯一的儿子给害死了,你还想让哀家跟你结盟?疯了吧你?</p>
孙交道:「既然陛下一直未将此事揭开,或许不过是拿此来恐吓你,你做没做过自己最清楚,就算你安排别人做了,别人敢承认吗?」</p>
孙交的意思,这东西有点吓唬人的意味,别往心里去,皇帝应该没有真凭实据证明你跟先皇的死有关。</p>
但杨廷和很清楚,这事是真的,当时谁知会就此把正德皇帝给坑死了?</p>
一个因为落水而产生的伤风感冒,就算病情严重一点,但不至于会死人吧?若是杨廷和当时就知道皇帝可能会死,或许就不会对吴杰和薛己下令,让他二人到皇帝的行在去说一些恐吓的话语,催促皇帝早日回京。</p>
杨廷和道:「当时陛下病情着紧,让其早些返回京师,好像并无过错吧。「</p>
「哦。」</p>
孙交应了一声,没回话。</p>
意思是,好像真不是空穴来风,应该有一定根据。</p>
难怪你杨介夫会这么在意这份举报了。</p>
孙交问道:「那先皇病逝,是否有拖延治疗的缘故呢?」</p>
孙交的意思是,别说什么你是想恐吓皇帝让他早些返回京城,现在别人举报你,因为你的命令,让正德帝的病情被拖延,以至于小病拖成大病,别避重就轻说什么你想把皇帝劝回京师好不好?</p>
杨廷和摇头:「我又非太医,如何知晓当时陛下的病情?「</p>
孙交道:「但若你不知陛下病情,就不该在太医离京前面授机宜,这很容易落人话柄。先皇驾崩后,太医院的人被锦衣卫拿下问罪,或许当时有人为求自保,而放了这么个引子在那儿,陛下这两年都隐忍不发,说明他对你还是很尊重的,并没有随便听信这些无稽之谈。」</p>
没听信还把这份检举供状一直留着?现在刻意找人修改,只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让我知道是谁干的?</p>
不过有一点杨廷和也同意,那就是小皇帝的忍耐心倒是足够,有了这么一份定时炸弹,小皇帝当时得知情况后,并没有马上发作,而是要等两年后眼下正是他杨廷和在朝的声望大不如前,他也不再具备废立君王的能力,小皇帝的皇位坐稳了,这才突然发作。</p>
这心机,这份卧薪尝胆的魄力……</p>
不简单啊。</p>
孙交再问:「你说太后,是否知晓此事?」</p>
杨廷和横了孙交一眼,你孙老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是吧?</p>
先不管这份东西是否小皇帝危言耸听,就算确有其事,小皇帝老早告诉了太后,太后能到现在一直都忍着不发作?</p>
对朱</p>
四来说,先皇的死,成就了他登基,反而是帮了他。</p>
但对张太后来说,这几乎是杀子之仇,凭什么会一直忍着?</p>
本来杨廷和很确定小皇帝没揭发给张太后,但随即想到这一年多来,张太后对他几乎完全不加理睬,真有可能已经知晓内情,所以现在人家母子情深,不再把他杨廷和当回事了。</p>
「介夫,你到底如何想的?我来送这些东西给你,可不是要逼你怎么样,你决定如何应对,总该告诉我吧?」孙交提醒。</p>
你有何想法,总该要有个态度。</p>
就算装样子,看到皇帝给你送了这么多关于你的罪证,你是不是也要表个态,向皇帝请罪,以获得皇帝的原谅?</p>
或者是上一道请辞的奏疏,皇帝挽留与否再说?</p>
杨廷和突然面色有些凄哀。</p>
如果说别人对他杨廷和的攻击,他可以浑不在意,甚至永平府生铁丢失之事也可以当没发生过。</p>
但有关朱厚照的死因,眼下却成了他的催命符。</p>
一旦此事揭发,那他杨廷和的声望将会扫地不说,也彻底杜绝了他杨廷和废黜朱四的门路,等于说,他杨廷和最大的凭靠就已经失去了,张太后不会搭理他,朝中大臣也会觉得他杨廷和害死了先皇而拥立新主,只是因为先皇不听他号令祸国殃民,而新皇好控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