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华国的乐坛来说,鬼脸乐队36演唱会其实代表着一个转折点。
从此,歌迷们不甘心于再受制于资本精心打造的信息茧房。
而是会努力地寻找真正优秀的歌曲。
真正的,喜欢音乐的歌迷群体,和粉圈彻底地撕裂。
当然,这个转折所导致的结果,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感受到。
这是在音乐领域的特殊性。
而在电影领域,鬼脸乐队36演唱会同样是有特殊的意义。
这是蔚蓝星电影史上,第一次出现,电影与现实的联动。
大家不会知道,杜采歌的灵感来源于地球上的一些伟大作品: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忒休斯之船》。
以及大名鼎鼎的美剧《黑镜》。
这两部作品,它们特殊在哪呢?特殊在它们的交互性。
尤其是《黑镜》,《黑镜》的电影版《黑镜:潘达奈斯基》是借鉴了rpg游戏里的一个理念:你的不同选择,将导致剧情不同的走向。
当然,在《黑镜》中,这种借鉴还非常原始。
其实《黑镜》也不是第一次做这种尝试,在此之前,《晚班》和《底特律:变人》都有像rpg游戏一样的多重结局。
还有《穿靴子的猫》,尝试了互动形式,观众可以选择,是让穿靴子的猫亲吻他的朋友,还是仅仅握个手。
《黑镜:潘达奈斯基》做得更加激进。
影片可互动的情节设置从开始一直贯穿到结束,电影开场大概两分多钟之后,画面底部便上浮出下一段情节发展的双向选择,并配有10秒倒计时——如果你不触动任何选项,系统会自动为你选择。
虽然这部电影在市场和口碑都遭遇惨败,但是这给了杜采歌灵感。
所以他大胆地,把电影与现实进行联动:看完电影后,观众们的选择决定了会不会有演唱会。
歌迷们和鬼脸乐队在演唱会上的表现,决定了电影的最终走向。
杜采歌觉得,《黑镜:潘达奈斯基》的尝试是将电影变得游戏化。
这一方面增加了电影的制作成本,另一方面,也是没考虑到电影观众的心理特质。
一个人在准备进行观影时,和准备进行游戏时,他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
关于《黑镜:潘达奈斯基》有一个获赞数量很多的评价是“作为游戏娱乐性太差了,作为电影的话情节又过于粗糙”。
所以杜采歌是尝试了另一种互动。
为什么一定要搞互动、搞交互?
因为这是尝试让观众更加投入。
当观众亲自参与到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他的心理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获得的体验,也会更加丰富。
杜采歌不清楚,“交互式电影”会不会成为未来电影的一种主流形式。
但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锐的导演,他想做一次大胆的尝试。
幸运的是,这次尝试取得了爆炸式的成功。
而“老男孩”的成功,让整个电影市场的从业人员,都被吸引了过来。
许多人得到了灵感启发,不时有消息爆料,说某个大导演考虑在新片中做出交互环节,让影片和现实进行联动。
当然,要怎么去实现联动,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杜采歌很高兴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带给别人启发。
他从来不想当一个独霸电影市场,唯我独尊的导演。
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和一群同样有梦想、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导演,一起开创一个电影盛世。
而一个电影盛世,绝对不能只有一个类型的电影,需要百花齐放。
他自己有擅长的题材,也有不擅长的题材,毕竟他没有“满分导演系统”,有偏科也是正常的。
在忙完葬礼后,宋葭带着杜淑雯找了过来。
“小叔,杜爽他现在有一个假释的机会,但是需要你帮忙。你能不能过问一下呢?”宋葭小心翼翼地说。